学习是最美的姿态,成长是最美的风景。5月15日下午,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在五楼阶梯教室迎来了学科小论坛活动。此次小论坛由河南省骨干教师、河南省名师培育对象刘子晗老师主讲,论坛主题为“当语文课堂慢下来”。
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关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改调查表明:课改虽然进行多年,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够到位。最主要原因在于“评价体系与课改不同步”,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,课堂模式僵化,教学评价单一。刘子晗老师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国际部任教多年,她明确指出基于国际部学生与一般学生在终端评价上的不同,语文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“慢下来,让学生体验的是探索的快乐而不是被动的填满”。
立足特定教学环境,扎根新课标的精准解读,着眼于日常教学细节,刘子晗老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如何“让语文课在课标里‘飞’”。我们看到《雷雨》里周朴园对鲁大海也有着“另类的父爱”,《祝福》里祥林嫂因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意识而变得“不可怜”。即使是一些学生课上看似不值一提的质疑,仔细探究一番也会有出人意料的成果: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大甲虫,而不是其他?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不见得会很快乐吧?“学而时习之”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?当学生跳出教师的预设,思维活力便如泉涌般溢出,教学相长的契机亦随着那些个“灵光一闪”悄然而至。当然,刘老师也客观地指出这样的“灵光”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迸发,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深入思考。对于教师而言,注重学生的多样文化认知,文化批判、反思和创造等方面的培养,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功用。让语文课堂慢下来,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式生长!
论坛结束,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。张老师用“匠心”一词对刘子晗老师的此次开讲予以高度评价,同时也讲了四点自己的思考:一、正确看待多文本阅读与单篇教学的关系,既要广泛涉猎又要有所取舍,恰当选择;二、妥善处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,跳出按部就班的教学“套路”,注重实践环节的适时性和适度性;三、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,大胆灵活地改变教育观念,转变教学方式;四、注重拓展阅读,教师可以通过补充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。“教育是缓慢、优雅的过程,语文课慢下来就是让教育慢下来,不急于求成、静待花开方可回归教育的本质”,张云佳老师如是说道。
此次论坛活动既是我校语文教师精益求精、进无止境的教学态度的一个侧面展示,又是我校作为河南省语文学科一级基地浓厚的教学、学术氛围的一个缩影。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,我们定会铭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,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继续深钻研、勤耕耘!